南海更路经:海南留给世界的财富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南海更路经是海南渔民用生命换来的航海智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翔实准确地记录了南海航行资料,是海南留给世界的财富!”琼海博物馆馆长陈贻爱如是说。
陈贻爱,上世纪曾长期驻扎西沙永兴岛,因工作原因接触大量海南渔民,熟知渔民的海上生活。
陈贻爱收藏了一本抄于民国时期的《更路簿》,不但记录了我国通往东南亚、西亚、东北亚以至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线路,还有一年12个月海上流水特征的记载,也不乏风向、暗礁的准确描述,对于那些危险地段还特别标注了航行速度以示提醒。
“听潭门一带的老人说,当年我军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南海诸岛时,共派出太平、中亚、永兴、中建四艘军舰,虽然那时的军舰已安装现代导航设备,但依然请了很多海南渔民充任海上向导,靠《南海更路经》指导航行。”说起这一段往事,陈贻爱很自豪。
《南海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西南沙更簿》、《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是指南海航行的路线知识,它是千百年来海南人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
《南海更路经》目前主要分布于文昌市、琼海市沿海一带。其次是海口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万宁市、三亚市、临高县等港口海岸渔村。 《南海更路经》有两类,一类是以手抄本形式传下来的,俗称《南海更路簿》;一类是口头传承下来,俗称“更路传”。
民国时期,海南渔民手抄本的《更路簿》,详细记载了南海航线、水流、气象资料。记者 黄晶 摄
茫茫大海,浩瀚无边。
早在明清时期,海南岛的沿海渔民,就已经手持更路经,鼓足风帆,勇敢地驶向大海深处。
古谚云:“有了更路经出海赛神仙”、“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家有更路传,能当好船长。”
这些所谓的更路经、更路簿、更路传,实为渔民自古以来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迄今为止发现有十种不同形式版本的更路经。
何为南海更路经
南海更路经实为一种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或是一张手绘的航海地图,历代渔民不断补充修改,有的还编成歌谣,口传至今。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介绍,《南海更路经》区分南海为“东海”和“北海”(定罗经针位),东海即西沙群岛海区,北海即南沙群岛海区。海南渔民每年趁东北季风先赴西沙,后赴南沙,便称西沙为东海,南沙为北海。
“更”是我国古代计算航程的单位。
一更等于六十里,表示一个约数。路者,是指导航行路线,即航行的路线图。《南海更路簿》指手抄航行路线图的手抄册子,《南海更路传》指口传的航行路线经验。
更路经源于渔民海上生活
史料记载,距今7000-3000年前,中国南方“骆越人”的一支跨海而来,成为海南岛的世居先民,后称黎族,说明那时人们已掌握了渡海技能。
而在南海之滨的陵水新村港海边,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新石器时期的石制、陶制网坠和海动物遗壳、遗骨化石,充分证明了海南岛先民世代捕鱼为生。
从汉代开始,中国开通了与东南亚、南亚、大洋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海域是必经之地。无数的商船乘风破浪,满载中国传统物品驶离,同时运回众多国外奇珍异宝,航海贸易应运而生。
符策超说,南海岛礁散布,被航海者视为险途,南沙群岛中部,向有“危险地带”之称,有谚云:“走水行船三分命”。一代代船长口口相传,笔笔记录,将航海技术、路线水流、岛屿暗礁分类整理,谱就渔民智慧的结晶———南海更路经。
南海绵绵三百余万平方公里,仅凭经验,没有数百上千年的探索和积累,是很难产生《更路簿》这样准确的航海图,而图中记载的航海路线,航行要领,气象水流,更不知是多少渔民用鲜血换来的“生命航线”。
对南海诸岛命名98处
据符策超介绍,更路经主要记载了3条航线,一是渔民出海捕鱼路线,二是华侨出国路线,三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路线。围绕这3条主航线,详细记录了南海岛礁的名称与分布、地貌与海况等。
更路经不但对岛礁的形态作圈、筐(礁环)、门、孔(礁环缺口)、峙(岛、沙洲)、线(高潮淹没、低潮呈现)、塘(湖)等区分。还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象气候和水文情况作了详细述说。
根据更路经记载,渔民按照地形、气候、水文、生物、海产位置、数字、顺序、大小、颜色及传说等11项,对南海诸岛进行命名98处,其中西沙群岛地名22个,南沙群岛地名76个,例如甘泉岛等名称沿用至今,这些对后来我国标准命名和绘制分布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符策超说,《南海更路经》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是认定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它又是在南海航行的指南,对研究我国外贸史、航海史、南海开发史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符策超认为,现在人们应尽全力在沿海渔村普查收集各种形式的《南海更路簿》,继续记录以口头形式流传的更路资料,传承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