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佛教人物 > 正文

王春煜:我所认识的苏云峰先生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琼籍台湾学者苏云峰一步一个足印,向学术顶峰攀登,成为享誉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他曾与海南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海南大学教授王春煜先生神交已久,心息相通,继而一见如故,鸿雁往来,他的人品、文品,在今世珠玑难求。


  时序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天上午,家中门铃叮咚,我前去应门。站在我面前的客人:颀长瘦削的身材,大约50多岁,稀疏的头发夹杂着不少 白发,一脸和蔼而宽厚的微笑。我正在猜疑中,来访的客人先开腔了:“我是苏云峰,台湾中央国书馆的王会均先生和你熟稔,特地托我来看望你,今天冒昧打扰 了!”回过神来,我紧紧握住了苏云峰先生的手。


  在此之前,我早就听王会均先生大略说过这位著名的台湾学者,并读过他部分富有真知灼见的著述,内心敬佩之至。此次虽是初次相识,却是神交已久,心息相通,因此一见如故。


  一步一个足印


  我在与苏云峰的交谈中得知,他1933年出生于海南崖县(今三亚市)港门村一个穷苦家庭,排行第五。海南解放前夕,兵荒马乱,国民党军队在三亚一带到处拉壮丁,人心惶惶,苏云峰和他的四哥便稀里糊涂随军到了台湾高雄,在陆军医院当护兵。


  苏云峰嗜好读书,进取心强,先考取新竹师范学校,继而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专修科两年,又转社会教育系图书馆再读三年。完成学业后,应聘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担任管理员。


  苏云峰知道该所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而自己的底子薄,因此除了兢兢业业搞好图书馆业务之外,他从不放过一次该所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从与会学者的发 言中吸取营料。与此同时,他善于利用自身工作的优越条件,博览群书,充实自己。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并推出处女作《张之洞与晚清教育 改革》。


  为了进一步深造,苏云峰于1985年又到哈佛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当了为期六个月的访问学者,使他眼界开阔,在学术领域增添了底气。苏云峰就这样,一步一个足印向学术顶峰攀登,成为享誉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


  乡情浓似酒


  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呢?1990年以后,苏云峰返回故乡的次数增多了。他和海南学者们,如尹双增、朱逸辉、钟业昌、周伟民、唐玲玲、周廷婉、蔡明 康、苏盛伟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海南地方史志办的同志也有很多交往,他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撰工作,曾到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去参加座谈,谈有关编修地方 志应注意的事项,给了大家很多启示。有一次,苏云峰应邀在海南大学向经济学院师生作题为“从世界核心转移展望海南的前景”的演讲。他立足海南,放眼世界, 对海南前景充满憧憬,演讲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激情,博得在座师生热烈的掌声。


  记不清哪一年了,苏云峰先生曾让我陪同他偕夫人王逸如女士,驱车到琼山、文昌一带走走看看。每到一处,他对当地的文物古迹、青山绿水,市容新 貌,以至家乡美食不断赞许,对海南四大名菜的文昌鸡等,赞不绝口。三亚港门村是苏云峰先生诞生和成长的摇篮,也是他在海峡那边魂牵梦萦的圣地。他每次回到 这里,都忘不了寻找自己年少时代的履痕。


  我和苏先生多次晤面,每次言谈获益匪浅。有一次谈及有关海南历史研究,交谈中苏先生提出要作日军占领海南六年余的全盘研究,他说:在美国的许多 华人正积极地从事抗战史的访问和研究,海南人怎么能落人之后呢?海南本地人作本地的历史研究,有语言、地缘和历史情结上的优点,但外地人如果能认真投入, 同样也能作出优异成绩。苏先生还语重心长地说,期望海南同好,将对文史的激情内在化与理性化,秉持客观精神研究海南的历史。拳拳谆谆,此心可鉴!


  1994年4月,应台湾中国南风学会的邀请,海南学者朱逸辉、钟业昌、李昌邦、韩文甫、张本和我一行六人,赴台出席该会与中华经济院联合主办的 “海南经贸发展和人文建设学术研讨会”。作为研讨会策划人之一的苏云峰先生和他的太太王逸如女士以东道主身份,热情地接待我们。我们的落脚处,是中央研究 院学术活动中心的高级公寓,离苏云峰先生的雅舍不远,承蒙主人的一片盛情,天天安排在雅舍享用苏太太亲手制作的


  台湾风味早餐,使我们大饱口福,皆有宾至如归之感。


  学术硕果累累


  在和苏云峰先生交往的过程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他视学术研究为安身立命之本,勤勤恳恳,锲而不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苏云峰先生所著《私立海南大学》一书问世后,勾起海南人对海口椰子园内这所民办大学亲切的怀念。可惜,它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作者自言“用 了二十年心血写成”的《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让海南的“老清华”尹双增教授读后啧啧称赞:“这一佳构,真了不起!包含着作者多少的智慧和汗水啊!”


  苏先生所著《海南历史论文集》(2002年),是苏云峰研究海南历史文化论文的结集,内收文章13篇,附录5篇,计26万字。作者对海南各个历 史时期的社会、移民、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方面面,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剖析,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海南历史研究领域的空白。这是苏云峰献给家乡人民的 一份厚礼。


  放谈南海主权之归属


  苏云峰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学者。1994年6月27日至28日,在台北国际法学会主办的“两岸及海外华人南海学术研讨会”上, 苏云峰作了题为《海南与南海的史地关系论南海主权之归属》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些与会者在他发言后特地走过来和他握手,表达敬意和支持。


  这篇论文有别于一般的泛论,作者另辟途径,从海南省和南海的历史、地缘关系来论证南海主权属于中国,苏云峰在1994年7月12日给笔者信中谈到,“主要显突海南人于维护南海主权上所扮演的角色”。


  苏云峰作为历史学家,凭着他的慧眼和识见,18年前就写出这样一篇气贯长虹并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宏文,在全国人民欢庆海南三沙市成立的今天,读来 感到特别亲切,备受鼓舞。作者当年把这篇发言打印稿寄给笔者,还在附信上写着:“请您想办法在有影响力或者有较多读者群的刊物上发表,唤起海南人的注意, 让大家来关心这一个问题”(1994年7月12日)。


  与癌症的顽强抗争  


  1980年初夏,正当苏云峰踌躇满志向学术高峰攀登的时候,突然发现得了鼻咽癌。不幸的开端,注定了苏云峰的生命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抗争,而他 从小就表现了倔强的个性。面对人生严峻的考验,他乐观勇敢的接受治疗。终于降伏病魔。二十多年来,他坚守在学术研究第一线,奉献出一本又一本的高质量的学 术著作!


  苏云峰于1999年退休后,仍坚持兼任研究员。他在2000年12月28日给笔者的信中,吐露心曲:“我几乎每天都到研究室,读书看报,或写书 信,加上每周一、三、五中午打乒乓球,觉得日子很容易过。不过,二十年前的电疗,使我的耳鼻喉组织功能逐渐衰退,而发生吞咽困难,目前只能吃半流体食物, 声音亦突变,现在是半聋半哑,虽有助听器,和人语言沟通仍有一些困难,幸好身体其他功能都还正常……值得告慰者,我退而不休,残亦不废,今年九月出版《抗 战前的清华大学(1928-1937)》,这是我的最后一本专著,此后将读而不作,永远封笔。”


  那些年,彼此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之间仍经常鱼雁往返。至今,我还保存苏云峰多封信的手迹。信如人,字如人,稳重端庄。


  隔了许多时日未接苏云峰的信,我正纳闷。2008年的某一天,忽传苏云峰走了。消息是王会均兄打电话通知的。虽然,苏云峰辞世是预料中的事。但放下电话仍良久无语而黯然———苏云峰的人品、文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风之下,纵不能说凤毛麟角,至少也是珠玑难求的。


  苏云峰先生信如人,字如人,稳重端庄。他立足海南,放眼世界,对海南前景充满憧憬。三亚港门村,是他在海峡那边魂牵梦萦的圣地。作为历史家家的 他,所著《海南历史论文集》,对海南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移民、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作了全面深刻剖析,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海南历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