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南海佛教 > 正文

印顺大和尚访英引发关注热潮 彰显佛教民间大使领袖风范

发布者:      来源:南海佛教网 

      南海佛教网深圳讯:2015年10月18日至22日,应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上议院及坎特伯雷大主教贾斯汀·韦尔比邀请,享有佛教“民间大使”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首次出访英国。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契机下,印顺大和尚出席剑桥大学、英国上议院交流会等多场活动,与英国学术界、宗教界及各阶层领袖、专家、学者就“世界宗教未来的发展”进行交流与探讨,开展了系列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拓展了国际交流合作,拉近了中国佛教与世界的距离,有力推动中英两国文化乃至中西方文明和宗教关系的互鉴,共同开启了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新篇章,为正式拉开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序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印顺大和尚此次英国之行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引起了国内《深圳晚报》、《晶报》、《深圳商报》等几大报纸媒体和凤凰网、腾讯网、大公网、禅风网、南海佛教网等近二十家网络媒体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反响强烈。

  


印顺大和尚此次英国之行引发关注热潮

  


印顺大和尚在英国伦敦

  


卓越佛教领袖的气质,展现了中国新一代宗教领袖的风采和魅力

  

  英国之行,历时6天,出席了5场活动,进行了3次演讲,签署了1份合作备忘录。印顺大和尚用从容淡定的演讲风格,睿智幽默的佛法语言,体现出了卓越佛教领袖的气质,展现了中国新一代宗教领袖的风采和魅力,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佛教的新形象,展示“醒狮”五千年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印顺大和尚分别在剑桥大学、英国上议院发表的三场演讲颇为引人瞩目。印顺大和尚"和合"理念,表达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外交思想。印顺大和尚佛教的外交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崇尚和平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佛教中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重要源泉。

  


印顺大和尚步入议会大厦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佛教的新形象 

 

  面对云集了英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及全球顶级权威专家,印顺大和尚用富有思想和智慧的演讲,引经据典,运用中国佛教思想向世界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宗教理念。他多次列举中国佛教发展的进程及中国人文信仰,阐述了中国基本国情,让英国民众在文化交流领域上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用新的视角看待中英两国文明以及两国文明合作为世界和人类共同带来的巨大效益。

 

  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王子建对印顺大和尚此次成功访英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就本焕学院与剑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这一访问成果,王子建表示:本焕学院与剑桥大学的合作,是把本焕学院建成深圳特色学院的重要方式。本次合作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方式,表明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以佛教文化为重要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西方文化所重视。期待这样的交流对于践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互鉴,发挥积极作用。

  


印顺大和尚在议会

  


印顺大和尚和合理念,表达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外交思想

  


在国王学院发表演讲 

 

  一位深圳市民看了印顺大和尚访问英国的消息,今天早晨兴奋地前来弘法寺。她表示,佛学对于个人的现实意义是使身体健康,使心理平衡,使精神升华。对于社会的的价值是实现更美好的众生和更美好的世界。本焕学院不仅致力于佛教教育,而且还努力进行海内外的推广,尤其是此次印顺大和尚访问英国,推进与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携手创造光明幸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符合佛教的精神,更是造福世界的一件大事。

 

  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金先生认为,印顺大和尚此次英伦之行首站,便促成了中国的本焕学院与剑桥大学多项合作共识。在中国,首开佛教与剑桥大学共建框架,极具历史意义和深远现实价值。当今的人类,普遍面临着生存和生命的各种困惑和迷失。因此,寻求精神危机的解脱之门,成为全球各界的共同话题。而存在于人类历史2500多年的佛学,对于21世纪重塑精神家园,依然有着无比强大的支撑作用。对佛学精髓的发掘和传播,乃是当今中国佛教界弘法路上最为神圣的使命。

 

  金先生表示,印顺大和尚一直精进并致力于探寻佛学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中所发挥的影响力,致力于在全球推广佛学,挖掘佛学能够成为现代人生命意义的价值源泉。此次访英,他把在中国实践了两千多年的佛学价值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佛学更加能够为西方世界所接受。

 

  微信读者发表评论说,印顺大和尚胸怀佛法国际化的汉地僧侣,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佛教。(文:南海佛教图:顿行)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