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南海新闻 > 专家论佛 > 正文

刘奉祯:南北二宗之分化及其禅法修行的本源性追溯

发布者:      来源:菩萨在线 

  《大乘起信论》中有言:“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无论是众生日常的心识活动,还是在禅修之中的观相存想或是纯粹的自我观照,都是自我心识的分别作用,都处于见分、相分的二元架构之中。其中所不同的是众生的日常心识活动是粗分妄想,而禅修之中的心识活动比较细密,因其专注而妄想较少,故有清净之称,但并不能掩盖它二元化、对象性思维的本质。因此,整体性的觉性之“心”不能以心识活动来认识,它就它自己,自在自为,澄明如斯,无法“自心”观见“自心”,是以无相可得。所谓的自我认识,其实是“心”分化后的结果,非其本来面目。


    觉性之“心”既然不能以眼见、不可以识知,只能以智慧加以了悟。但智慧之了悟是以“无相”为前提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智慧所明了的是“心”之本来面目。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明了是非对象性、非思维的,因为“心”非同木石般是死物,它具有觉性,或称之为“灵知”,智慧之明了即是“心”本具之觉性,并非对象性的观照,“无相”即是“心”之本来面目,自在自为,无出无入,因此说觉性与空性是同一的,这即是禅宗“心”的秘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从中观般若到禅宗以来的内在一贯性,“实相无相”不仅具有理论层面的意义,它同时也含有实践层面的内涵,而觉悟的关键在于实证此“无相之相”,所谓“离念境界,唯证相应”。 禅宗修行不是反认知、反逻辑的、反理性的,它是要顿绝万相、悄然冥寂,实证无相,正如大珠慧海所言:“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入“无相”后,方可谈慧能所开示的无念、无住,这才转化为真实的境界,而不只是理论言说。


    其实不仅禅宗如是,其它宗派亦如果。窥基在说明二谛时也有类似的表述,他引用《瑜伽师地论》之内容来说明安立谛皆是有相安立,不能究竟解脱,因为它“一者于相缚,二于粗重缚”。行于安立谛即是有相行,“若能治心许有相者,与所治心竟有何别?又世、出世道二种有殊,故行有相不得解脱,要依无相非安立谛。” 由此证明有相行不能进至法性真如之离言绝相之境,因此也不能完全对治诸执障烦恼,必须以无漏智证真如然后才能究竟转依,得大菩提与大涅槃。同样道理,正是由于众生与真如理之间存在因无明惑染而产生的厚重间隔,众生不能明了非安立谛的究竟意趣,必须要以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为令资粮及方便道得清净故,有所厌舍,有所修习,有所进趣,有所了知,故立安立。” 所以说,在根本理境上真如无言说相,不可思议、不可诠表,但在后得智及清净依他起的层面,可依真如而予众生以相应的展示,所谓“最清净法界等流”,由是成立其言说义。


    总之,禅宗的思想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自我的途径,在这个价值多元、物欲横流、神圣消解、精神迷失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或可借此寻找到一片清净安宁的净土。

南海佛教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琼(2022) 002号
备案号:琼ICP备1300005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海南省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